首页 > 正文

课程回顾 | 崔应令教授《婚姻家庭和妇女发展》

发布时间:2021-11-26 作者: 浏览量: 【关闭】

2021年11月24日周三晚,在文理学部教四201教室,来自武汉大学社会学院的崔应令副教授,结合社会热点议题,从多个方面为同学们介绍了婚姻家庭与妇女社会地位的关系,分析探讨当代妇女婚姻家庭以及自身发展的问题,让同学们了解到了妇女在家庭与社会中所起到的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以及我们该如何重新重视家庭本身。本节课主要从五个方面来阐述,“婚姻家庭形态与女性社会地位的关系”、“近代中国女性走出家庭的意义”、“女性回归家庭争论”、“重建家庭的意义和价值“以及“妇女发展和人类发展“,这五个方面涵盖了婚姻家庭与妇女社会地位关系的理论探索、历史经验、话题争论、现实困境与出路对策。

一、婚姻家庭形态与女性社会地位关系的理论探索

这部分内容介绍人类学家摩尔根和恩格斯对婚姻家庭形态与妇女社会地位关系的理论探讨。在人类历史长河中,曾经历了不同的婚姻家庭形态,这些形态对应了不同的社会、经济、政治发展状态,女性社会地位也因之不同。但崔老师特别指出,不同的婚姻家庭形态固然往往对应了女性不同的社会地位,但女性的社会地位并不是婚姻家庭形式决定的,而是当时总体社会状况和观念与制度共同所造。我们需要明辨二者并非简单的因果关系,而是更为复杂。

二、近代中国女性“走出家庭”的意义

这部分内容介绍了近代中国女性的自由个体觉醒以及家庭革命,指出近代女性“走出家庭”所包含的三种含义:其一,这是个体对家庭、家族反抗,是中国现代化探索道路中自由、民主运动的一部分;其次,走出家庭的女性积极参与救国运动,参与现代民族国家的建设,是民族解放运动的一部分;其三,走出家庭也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运动的倡导,她们当时及后来都广泛的投身于共产主义解放和建设事业,真正践行恩格斯的理念“妇女解放的第一个先决条件就是一切女性重新回到公共的事业中去”。

三、女性“回归家庭“争论

这部分内容介绍了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围绕“妇女回家”的三次争论:20世纪80年代因就业压力由劳动部提出的妇女回家、20世纪90年代由社会学者郑也夫提出的“男女平等的社会学思考”以及2001年由全国政协委员王贤才提出的“妇女回家”倡议。这三次倡议都在全国妇联和时任总书记对妇女劳动权的坚持和尊重下作罢,但其引发的思考却是深刻的:即单纯的女性走出家庭并不等于女性的解放,当社会的结构性不平等和资源分配性别不平等时,女性在职业场上的压力重重;同时,当性别平等观念普及不充分,男性仍不愿参与家庭劳动和照护任务时,女性不得不仍承担这一责任,这使得积极工作的女性都只能双肩挑。职业女性在家庭生活和工作生活上陷入了两难和不得不兼顾的境地。什么是真正的女性解放,也成了大家争论不断的问题。

四、重建家庭的意义和价值

这部分内容探讨当前的家庭危机、生育危机和个人危机。家庭危机表现在离婚率逐年上升、孝道衰败,老人自杀率上升;生育危机在于人们不愿结婚、不愿生育,社会生育率断崖式下跌;个人危机则主要表现在青少年自杀率的上升等社会问题。从社会心理和思想来理解这些危机,可以看见个人主义发展为自我主义带来的的意义虚无的困境及当代社会中家庭意义的式微。我们要致力于构建新家庭主义,呼吁关注家庭建设,将家庭建设为个体权利保障之地、伦理道德之地、亲亲仁爱之地。

五、妇女发展和人类发展

这部分内容作为妇女发展问题延伸的思考:即性别平等的倡导固然是保障妇女权益,促使妇女更全面的发展,然而妇女发展也是人类发展的一部分。我们不能孤立女性与男性,将其变为对立面,而应该更广泛的团结男同胞,为人类共生的命运携手同行。

崔应令教授的本期课程,带我们了解了婚姻家庭与妇女社会地位的关系,知晓妇女在婚姻家庭和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意义,引发了学生对于妇女走出家庭与回归家庭的矛盾的深刻思考。随着我国社会文化的不断发展,家庭的形式也发生着潜移默化的改变,我们作为新一代年轻人,要摆脱当前社会对性别的刻板印象,努力接纳先进的性别文化,协助妇女群体保障自身工作权益,充分发挥妇女群体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如何构建新型和谐家庭,也是需要我们静下心来考虑的问题。

《社会性别与女性发展》课程也在崔应令教授的精彩讲述下落下帷幕。我们与大家在明年初春再见。

 

办公电话:  027-68753837

电子信箱:  f753837l@whu.edu.cn

通信地址:  武汉大学妇女与性别研究中心(武汉大学社会学系内)

关注微信号
实时了解最新动态